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曾经的谷硐

曾经的谷硐

关键词:谷硐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麻江县烟草公司(作者:辛源)
  • 电 话:0855-2622383
  • 网 址:http://mj.ccoo.cn
  • 感谢 41341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5023

   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

曾经的谷硐

(作者:辛源

 

   《网上麻江》之《麻江论坛》有个网站叫《煮酒谷硐》,这个网名不知何意,但竟使我联想到烤酒房的场景:烤酒时热气腾腾,不烤酒时冷冷清清。这里,我想回忆一下“烤酒”时的谷硐,即是说曾经的谷硐。

  展开麻江县地图,谷硐位于县域西部之中,撤区建镇前的几个乡镇有如众星捧月,北有景阳,南有乐埠,西北有乐坪,西南隅坝芒。故,谷硐为五乡镇之首的置治——中共谷硐区委、谷硐区公所驻地。区所矗于谷硐老街前的小山上,小山下“原有一岩洞,长50 米,洞中有泉,相传过去常有谷物随泉溢出,得谷硐之名,别称大街。”[1]谷硐大街别有一番踞势。街后是一座耸入半空的尖山,山后峰脊纵列,山前两“臂”侧伸,左“掌”如握,右“掌”倒立,有如观音造势。“观音”座前正中矗立一蹲小山,小山与“观音”座前有一条弧形地带,大街就坐落在弧形地带上。有人另样解读,说谷硐大街之山其实就是一个“谷”字形态,后山之后山是“人”上之“人”,前山之洞是“人”下之“口”。但,不管怎么说,天家造就谷硐是有些讲究的。

  站在区所大楼前院坝,谷硐大坝尽在眼底。坝如巨掌,远衔四面聚来之山,缘接八方向至冲槽。“巨掌”名副其实,且不说“掌坪”是肥美的米粮之川,单“掌”上“虎口”就是一处不寻常的风水宝地。“虎口”即是”掌坪”左侧的谷朦分坝.。谷朦分坝里许之宽、千米之长,表面一览无余,进至谷朦,你才知道里面还隐藏着如前宽广的几岔冲坪。冲坪外口,三支山脉自南分出次第层围,外层峰低坡缓,中层中高陡峭,里层点状如墩,把个谷朦隔成三进冲坪。三进冲坪里有长年不断的水源,有大片耕地,后倚连绵数十里的箭粑坳群山。临于场地,使人联想到天然的驻军营地。

  可能是“虎口”为重的缘故,谷朦演绎了两代不寻常的历史。

 

潘三王筑城

 

  《贵州省麻江县地名志》载:“清咸同[2]年间,潘大王(潘世禄)、潘三王(潘名杰)在此立都(今谷硐中学处),四周筑城墙,故又称谷朦城。”这里所指的谷硐中学是原铁路后坎的原址,与谷硐烟叶调拔站相邻,地处三进冲坪之首进。当时的谷朦城已无可考。1956年笔者在谷硐读书时去过谷朦,但没有“城”的映象。志载,谷朦居住116人。由此揣测,当时谷朦城的老户极少。1953年建区时,谷朦也未见到成片、成街的民居。说明,古时的谷朦城是一座兵营之城。地名志又载:“五里班,是咸同年间民族起义军首领潘名杰密设的哨卡,五里设一班义军防守而命名。”五里班在谷朦右侧,隔一路小山,是处五、六里之阔的旷野,如一块圆盘镶贴在都匀入筑的驿道上。“潘名杰起义后,‘结党放会,愈聚愈众’,义军人数愈万。修复谷朦卫城,建摆沙粮库和王都堡大营,并在贵定设‘军王府’,驻扎麻哈州城,作为义军依托地盘。”志载中的摆沙粮库位于谷朦东侧十来里处,王都堡大营在谷朦正北七、八里地。由此看出,潘名杰义军以谷朦城为大本营,远有麻哈、贵定两个县城的军政建制,近有坝芒、五里斑、摆沙、王都堡营寨的环卫。布局如棋,体现了潘三王的长远打算。

  《麻江县志·潘名杰起义》载:“清咸丰五年(1855年)八月下旬,麻哈苗族农民潘名杰,反抗官府‘抽厘助饷’,与潘明德在坝芒诛杀厘金官,以坝芒为根据地,率领苗族、布依族农民起义,辗转黔中地带与官兵作战13年。”

  13年,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,但对于民族起义来说却是一段峥嵘岁月。

  历史上有名的宋江起义,从宋徽宗“宣和元年(1119年)12月稍前”,至“大约在方腊起义失败(宣和3年8月)的前后,宋江等36名首领接受宋朝招安,起义就此失败。”[3]算起来,宋江起义只延续了3个年头,而实际只有1年零8个月时间。《贵州通史·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》述六大地方民族起义。其中:咸丰四年(1854年)2月独山布依族杨元保起义,4月22日被俘起义失败,短短只有两个月;咸丰五年(1855年)4月台江张秀眉领导苗民起义,同治十一年(1872年)4月,秀眉被俘义军失败,其间维持17年;咸丰五年(1855年)5月,天柱姜映芳领导侗民起义,同治七年(1886年)结束,历时31年。咸丰五年(1855年)荔波潘新简领导水族起义与三都罗光明义军联合,攻都匀、荔波等城,历时15年;咸丰七年(1857年)10月,刘义顺在思南以白头巾为标聚众起义,号白号军,建立朝政,势力范围达黔东、黔北、黔西北,同治七年(1868年)6月义顺被俘,历时10年归于失败;咸丰八年(1858年),普安张凌翔等以白旗为号起义,号称白旗军,势力在黔西南一带,同治十一年(1872年)宣告失败,历时14年。上述各族人民起义,均在咸丰年间,均因抗税而起,烽火遍及贵州的东西南北中,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。在这个背景中,潘名杰义军能在黔中活跃,比之四周义军首当其冲,更为艰难,然而能存续13年,乃一代天骄也。

  潘名杰义军事迹彪炳史册。《贵州通史》述及的六大地方民族起义中:潘名杰义军列于刘义顺白号军起义事件之中。思南一带,相应刘顺义白号军起义的黄号军,后被扑灭,“咸丰八年(1858年)11月又起,以何得胜为武王,起义军攻下瓮安、开州(今开阳)、贵定、龙里,并于咸丰十年(1860年)与太平军曾广依部和潘名杰领导的苗军围攻贵阳,何得胜的‘黄号’与潘名杰苗军组成联军,何得胜称二王,潘名杰称三王,大败官兵于平越,两次围攻贵阳。” 《麻江县志》载:潘杰名联合其他义军,清咸丰七年(1857年)八月攻克都匀,清同治二年(1863年)二次攻克贵定,同治二年十一月至六年(1867年)八月先后六次围攻贵阳,同治七年(1868年)八月攻克麻哈州城。辗转于龙里、惠水、贵定、麻哈、都匀之间,与清庭为抗,七攻贵阳,盘踞13年。《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·清史稿》918页《黎培敬》篇载:“黎培敬,字简堂……同治三年(1864年),出督贵州学政……培敬秩满,以太常寺卿石赞清荐,命权布政使[4]。其时寇患方亟,贼首潘名杰守龙里,久不下。培敬曰:‘今附廓百里,仓廪犹实。不因以为资,若转藉寇,吾必为所虏矣’因说提督出城取龙里,逾岁,克之。旋复贵定,名杰遁去,黔军克捷自此始。诏嘉之,予实授。由是东定贵定都匀,北靖开、修,南平陈乔生,西除林自清,莅黔数载,境内悉平。”辗转黔中,七攻贵阳,清史记曰“久不下……逾岁,克之……黔军克捷自此始”之述,可知潘名杰义军之盛,可测其时谷朦城之巍然。

  同治七年(1868年)七月,都匀协田兴富遣都司田庆龙、李玉南进扰义军,名杰率义军奋起反击,李玉南毙命,田庆龙负重伤后死亡。名杰从贵定撤回麻哈途中,潘名德向清军投降,并引提督张文德进攻麻哈王都堡,潘名杰被困受降。至此,一代英雄就此殒灭。可以想见,潘三王义军覆灭后,其修筑的谷朦城遭到何等惨烈的浩劫,以致七、八十年后谷朦城归于普通山野村落的寂静。

 

火车站兴城

 

  潘三王灭亡78年后,谷朦又遇新机。“民国三十三(1946年),(黔桂铁路)县境段动工,次年4月停工。”现今,在铁二局谷硐林场处还有遗基。“解放后,1956年续建,1959年2月7日竣工通车。”铁路在谷朦二进冲道修建火车站。两百米宽、千米之长的坝槽间,人头如蚁,热气腾腾。车站“设5股道,总长5540米。客站站台长232米,……货物站台2个,面积5865平方米。货物仓库725平方米。零担仓库112平方米。1959年至1973年停靠直快列车。1974年,湘黔铁路通车后,只停靠普列车。”《麻江县志·谷硐镇》载:“解放后,1951年至1959年,新建房屋4万平方米,其中公房3.8万平方米,私房0.2万平方米。公房中,州属各个转运站房屋2.2万平方米,火车站0.6万平方米,谷硐粮管所房屋0.1平方米。”“征地386亩。”解放后的9年间,谷硐火车站区的公房建筑面积2.9万平方米,占谷硐镇公房新建筑面积的76.3%。真可谓,山冲野岭中陡增一座新城。

  《麻江县志》载:“1959年2月7日,黔桂铁路通车。次日中午,第一辆客运列车驶进县境铁路。”“1959年黔桂铁路通车后,谷硐火车站担负着黔东南州物资的吞吐任务,为二级重点火车站,普、快列车均停。1974年湘黔铁路通车后,州各物资转运站撤至凯里,该站业务减少,但仍停快列、普客。”根据县志资料,从1959年至1974年的25年间,谷硐火车站客运量总计106.83万人次,平均每年客运量4.2732万人次,1964年最高达12.92万人次.;货运量,发量112.39万吨,达量133.31万吨,年进出运量9.828万吨。因此,时称谷硐“是黔东南州西部的重要门户。”

  随着谷硐火车站的建成,谷朦各个广阔的冲道成为商家必争之地。

  1959年,谷硐汽车中心站在谷朦冲口建立,隶属凯里运输公司,附设食宿站、加油站,有职工26名,承办黔东南与黔桂铁路谷硐火车站相衔接的客、货运输业务。当年客运量6.7万人次、货运量3.5万吨,以后逐年递增,1974年年客运量54.36万人次、货运量17万吨。1974年,客运量日均1500多人次,货运量472吨。

  1959年,黔桂铁路通车后,当年3月,麻江县谷硐搬运公司成立,系地方国营企业,职工150人。1965年。黔东南州谷硐搬运公司成立,县公司并入州公司,共有职工98名,当年搬运量达19.6万吨。

  1961年,贵阳铁路局在五里班建立谷硐林务工区,1979年8月扩建为谷硐铁路林场,1990年林场经营面积达1398亩、活立木蓄积6865立方米。

  1961年,麻江县商业局在谷硐新寨建立谷硐饭店(附设旅社),经营直至1974年。

  1965年,国家物资储备库在火车站山背后建“531”处,征地355.4亩,建有专用火车道直通。

  随着谷朦的巨变,旅社、商店、新华书店、邮电所、银行营业所等区级事业单位聚集其冲其坝,谷硐小学亦由大街迁建谷朦,谷朦农副产品市场成为百日场、夜市场。谷硐的马车从廖廖无几到几乎人家一车。每天,人流镶熙,车水马龙,俨然一座千米方围的山城,比之麻江县城还要繁华几许。当时,谷朦这片弹丸之地驻着两家县级机构,一是黔东南州物资转运总站,一是“531”处。可谓麻江的特区、黔东南的特区。

  1974年湘黔铁路通车。1975年,州各物资转运站撤至凯里,“其在谷硐的房屋被拆迁7000多平米。”谷硐的繁华从黔东南州的“特区”一下子变为一个县的“特区”。一些企业单位在此应运而至,铁路“205”物资厂建立,麻江县设立重晶石、原煤、木材转运站,1975年8月省供销社农产口公司批准成立谷硐烟叶调拔站,1975年麻江县人民政府购买原州搬运公司房屋成立谷硐中学。从而,一个偌大空旷的谷硐站区倘又还复几分繁忙。改革开放的春风拂绿了谷朦城的冲槽,麻江县以谷硐火车站为中心建立谷硐工业园区,一批民营工厂此起彼起,烟囱林立,谷朦初现工业城景象。

  2009年元旦,黔桂铁路谷硐段取消,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,使谷朦城忽地落寂原态。

  《网上麻江·麻江论坛·煮酒谷硐》网友称:

  “谷硐现在已经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。”

  “谷硐不少公司搬离,不是麻江领导意识到环境的重要,而是黔桂铁路谷硐段停运的结果!”

  “(谷硐)已经成了一个交通死角。”

  ——愿谷朦再有好缘。

[1] 引于《麻江县地名志》104页。<

[2] 咸同年间:指咸丰、同治年间,公元1821年至1874年期间。

[3] 引自《中国通史》1371页。

[4] 贵州于永乐十一年(1413年)设为贵州布政使司,为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之一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285549044 传真:18285549044 邮箱:mjccoo#126.com
地址:麻江县商业步行街-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 邮编:5576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43df06a12cdb8fcd0b249d46f72670eb
='{"id":"10"}'>